※爆雷注意
其實問題不多,只有一個吧,但這一個卻是致命的漏洞。首先,十殿閻羅命案的凶手是二姨丈,但幕後黑手是大姨丈萬喜良。
等等,幕後黑手是大姨丈萬喜良?那他幹什麼要死拉活拉一點都不情願(甚至根本不知情)的自由記者沈海人進來查案呢?為什麼要死命說服江若芙留下來查清楚白人傑的下落呢?萬喜良的話,很容易就知道連襟是否殺了外甥吧?比起找偵探,問共犯豈非簡易又安全許多?若說江若芙已經要展開追查,所以萬喜良順勢推一把,其實也說不過去,因為江若芙找到的所有證據,只是兩罐擺在水槽的王水罐,跟核能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啊!(這邊順便一提,王水案和核能輻射之間的聯繫性也是弱到不忍說。這中間的連結只用「有些人認為兩者之間有關係」就帶過去了,實在有些薄弱。)再者,江若芙大仇未報,雖然這樣說好像很殘酷,但比起交情不深的朋友的失蹤案,以江若芙來說,應該比較想要找到殺了他全家的肇事者吧?事實上,萬喜良也是用「我手上有衛星照片,搭配本公司開發的新式辨認技術,很可能可以找到肇事者喔!」的誘餌來讓江若芙投入追查中的。我是萬喜良的話,跟江若芙小妹妹說聲「哎呀,真是奇怪呢,人傑不知道為什麼會放這種東西?我會再跟警察說,謝謝你了。」然後打發他走,豈非簡單一百倍?我想結局應該是想要讓讀者驚嘆的,但老實說,看到這個結局,我只覺得很肚爛。
再來就是比擬殺人的部分了(對啊我還沒說完)。上面說過,「比擬殺人」的精彩,除了表象上帶給人的恐怖愉悅(奇形怪狀的屍體、充滿恐怖/奇情氛圍的陳屍環境……)外,更有意思的是當揭開真相時,發現兇手為什麼要實行比擬殺人。換言之,也就是比擬殺人的動機。一般的比擬殺人,大致上可以分為藏葉於林(意外留下了蛛絲馬跡或故意使用特殊凶器,使用比擬殺人的方式讓人看不出痕跡)、混淆辦案(比擬殺人多半存在著順序,比如歌謠的「第一個小黑人…..」,但歌謠中的第二位被害者其實是第一位被害者)、情感動機(對被害者有特殊感情)或精神理由(妄想、信仰)--我可不打算在這裡寫什麼講義,就此打住。通常如果是後兩者的話,因為動機過於主觀,所以作者若非會使用相當的篇幅去描寫兇手的心理狀態,就是會將符號與譬喻層層堆疊(後者也就是丹.布朗式的小說之所以需要如此多符碼的原因)。然而,本作的動機基本上就是這幾句話:「因為我姓顏啊,而且核子但很恐怖就跟地獄一樣喔哈哈哈哈。」……我覺得我在看到「因為我姓顏」之類的字句時,腦袋裡有什麼東西斷了的感覺。
最後是一點點關於情節的個人抱怨。就是在沈海人和江若芙兩人被八卦雜誌誤認為到旅館開房間的事件。我說啊,男未婚女未嫁,雙方都很難說是名人,又都沒有交往對象,話題性到底是在那裡啦?到底為什麼這樣就需要開記者會澄清啊?!真有人這麼無聊,回個「關你屁事」再告他侵害隱私權,剛好而已吧。啊,不過想到旺旺日報之前某年弄出來的新二二八事件,不過是大學生劈腿,就可以上頭版頭的前例,說不定台灣的媒體真的幹得出來就是了。
On this day..
- 香氛筆記:紅玉銀柳│Armand Basi - 2019
- gremz blog種樹 - 2010
- 弓區之謎/冉威爾 - 2009
- 氣勢有餘,統合不足:蒸氣男孩/大友克洋 - 2009
- the bubble:泡泡公寓四人行/Eytan Fox(伊藤˙福克斯) - 2008